•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振兴风采 > 榜样力量

    宿州:扶贫对象成了脱贫榜样

    发布日期:2019-12-30 15:23编辑:李晓洵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脱贫榜样李娟。李希蒙摄

            用嘴衔着笔,开网店卖水果的重瘫女孩李娟,今年自家果园的30万斤酥梨,再次销售一空,涉足电商的这几年,不仅还清了治病期间的外债,盖上了新房,还带领一批困难群众共同脱贫。

           近年来,在安徽宿州,有越来越多像李娟一样的贫困户实现了从扶贫对象到脱贫榜样的转身。

    身残志坚的王啥啥。张磊摄

           让精神立起来

           村头老屋前,一位瘦小的姑娘坐在椅子上不停用脚趾在比划着什么。

    姑娘姓王,名叫啥啥,家住灵璧县姚山村。儿时的一场高烧,让她有别于普通人,落下了终身残疾,浑身上下只有脚趾可以自由活动。

            弟弟送的一部手机,彻底改变了王啥啥的生活。她开始自学拼音和汉字、学会脚趾操作屏幕、开始与外界联系……慢慢的,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小生意。三年时间下来,微店销售额虽然并不是很多,但积累下来的百余位客户,不仅让她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还让她找回了生活的自信。

             “当我看到啥啥的情况时,说真的,我被感动了。”

    王啥啥用脚趾操作屏幕做电商。李希蒙摄

            戴安君是姚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扶贫工作队队长,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当看到正在用脚趾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和买家沟通发货信息的王啥啥时,他好一会儿说不上话来,心里头像打翻的调料罐一样,五味杂陈。

            了解情况后,戴安君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姑娘。”赶巧县商务局正举办残疾人电商培训班,二话不说,就帮她报了名。

    王啥啥人生中总共两次走出村子。第一次,她1岁,高烧导致重度残疾,被告知“这辈子只能躺在床上”;第二次,她31岁,学做电商自力更生,她告诉自己“我的人生可以‘站’起来”。

             在戴安君的协助下,很多热心单位的帮扶接踵而至:灵璧县电信公司免去了王啥啥家的宽带费用,灵璧县商务局特地为她送来平板电脑……“有了大家伙的帮助,啥啥连笑容都多了起来。”看到王啥啥的变化,戴安君欣慰地说。

            开朗活泼的王啥啥,没有向命运低头,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得知啥啥故事的网友,都为她不畏困难,笑对生活的态度点赞。

    如今,眼看着村里头的菌菇大棚即将迎来丰收,戴安君又开始琢磨,让王啥啥这个电商达人为村里的菌菇和松茸代言。在他看来,这样一来可以实现电商与扶贫产业的结合,二来还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让脊梁挺起来

             同样是面对命运的不公,宿州市还有这样一位农家妇女,提起她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并夸上一句:“秀芹好样的!”

             2002年,经人介绍,1981年出生的闫秀芹与邻村小伙游计永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丈夫跑运输,她便带娃持家。与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一家四口日子虽然平淡,但很温馨。

             9年前,晴空一道霹雳打断了这个小家庭原本的安乐生活。丈夫游计永驾车拉货途径山区,一颗滚落的巨石砸中车厢,连人带车翻下山涧。

    听闻噩耗的闫秀芹瘫软在地。“虽然把命从阎王手里抢回来了,却落下了高位截瘫,当时我感觉就像天塌了,眼前一片漆黑……”如今闫秀芹提起丈夫的遭遇,依旧泪流不止。

              这次事故让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跌入困境,丈夫治疗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2015年,闫秀芹家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评上贫困户时我也觉得丑,但是我就不服输,我下决心一定要早日扔掉贫困户的帽子。”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闫秀芹种过地、养过羊、打过工,任劳任怨,独自扛起了这个家。2016年初,闫秀芹打工的美容院因经营不善,准备转让,闫秀芹觉得这是个机会,在帮扶干部解大芬的帮助下,又向亲朋借了些钱,盘下了这家店。

             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谦和的态度,半年下来,闫秀芹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开始有了起色。收入增加了,闫秀芹便想着是时候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了。

            2016年,闫秀芹共计收入两万余元,而后她主动向村委会递交脱贫申请书,经组织评估,她成功脱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俺不是个忘本的人,人家帮我脱贫,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其他贫困户。”成功脱贫的闫秀芹又开始想着怎样帮助别的贫困户们实现脱贫。

             2017年8月,闫秀芹牵头组织成立了“闫秀芹志愿服务队”,面向全村贫困群众,通过入户帮扶,开展精神方面引导,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年轻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帮助。

    杨秋菊的扶贫工厂内残疾人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李希蒙摄

            让伙伴富起来

            在砀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带头人杨秋菊的带领下,也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严冬时节,杨秋菊的扶贫工厂内,一片欢歌笑语,可仔细一看,唱歌的是一位架着双拐的妇女,一旁鼓掌的,是和她一样身体残疾的伙伴们。

           “这些年,要不是俺‘秋菊姐’,我们这群人就只能上街要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伙伴如是说。

            杨秋菊早年和丈夫一起组建了“挚爱残疾人艺术团”,杨秋菊负责开车的同时,还负责照顾残障团员的饮食起居,工厂内的很多人,打那时起便一直跟随着她。

            4年前,丈夫突患重病,杨秋菊的家中失去了顶梁柱,艺术团眼看着也要跟着散了。但从苦难中走来的杨秋菊没有向命运低头。

            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杨秋菊回到老家,学会了用氧化铝丝编织各种工艺品的技术,喜欢钻研的她,编织的工艺品看起来惟妙惟肖。从一开始摆地摊,再到给门店送货,最后开设网店,杨秋菊的名气越来越大,多次在国家、省、市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中得奖。

            有了致富路,杨秋菊没忘记当年的艺术团团员们,将他们聚在一起,手把手地教。就这样,眼看着要散伙的艺术团变成了艺术手工坊,团员们也告别了以前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王夫北的帮助下,杨秋菊的艺术手工坊利用村里免费提供的厂房和临街门面,扩大为了现在的扶贫工厂,带动着100多名老弱病残就业脱贫。

            “这么多年下来,早就成了亲人,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好,我打心里高兴。”

             冬日里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暖的,杨秋菊望向身边的伙伴们,眼中带笑。

            近年来,宿州创新实施扶志扶智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风尚引领、典型示范带动、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强化贫困户脱贫主体意识,已先后涌现出了李娟、闫秀芹、杨秋菊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探索出了“精神脱贫”“技能扶智行动”“扶贫夜校”“扶贫互助岗”等系列经验模式,推动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哪里有榜样的力量,哪里就有万千新气象。

            如今在宿州,越来越多的扶贫对象成为了脱贫榜样,越来越多的脱贫榜样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扶贫对象,共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