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振兴风采 > 榜样力量

    王啥啥:扶贫更“富”志 挺起精神脊梁

    发布日期:2020-04-26 14:43 来源: 人民网编辑:李晓洵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疫情期间也没闲着,在微信群里继续和小姐妹们一起卖水果,一个月赚2000多不成问题。”4月23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贫困户王啥啥坐在床边,一边用脚指头敲击放在地上的平板电脑,一边激动地说自己的微商业绩。

    今年32岁的王啥啥,儿时身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导致重度残疾,四肢只有双脚能动。 2014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王啥啥被定为建档立卡的低保贫困户,尽管只有脚趾头可以活动,但是王啥啥没有自我封闭,坚持用脚趾学会了智能手机的操作,还利用网络自学了汉字,随后在朋友圈做起了微商生意。

    坐在房里的王啥啥,用脚指头敲击平板电脑操作微商,母亲在外加工渔具补贴家用。

    在村里的帮助下,王啥啥报名参加了灵璧县商务局举办的全县残疾人电商培训班。不仅自己恶补电商知识,她更是主动指导新加入电商的残疾朋友,建立微信群分享电商脱贫的经验。王啥啥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其他人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宿州好人”的光荣称号。

    像王啥啥这样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贫困户在灵璧县还有很多。这些贫困户摈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是灵璧“精神扶贫”的最佳写照。

    姚山村选派第一书记戴安君告诉记者,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针对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存在的精神风貌不佳、风俗习惯落后和“等、靠、要”等问题,该村将精神扶贫与移风易俗、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相结合,明确“四有目标”,实施“六大行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治贫’必先‘治愚’,所以必须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使‘增收入’‘富口袋’与‘强精神’‘富脑袋’同步进行。 ”戴安君说。

    “党员素质高,组织观念强,工作数第一,脱贫奔小康。奔小康!”最近几天,姚庄村好日子艺术团的“草根”队员们在农民文化广场排练歌舞《五朵大红花》。“以前吃不饱穿不暖,哪有心思唱歌跳舞,现在脱贫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把对共产党的感恩唱出来。”好日子艺术团团长王明富说。

    姚庄村好日子艺术团的“草根”队员们在农民文化广场排练歌舞《五朵大红花》

    据介绍,由十余位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姚庄村好日子艺术团,把群众关注的法律法规、新村新貌、脱贫攻坚等融入到节目里,精心编排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节目,在乡间进行演出。如今,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好日子艺术团的队员们也会积极表演民俗活动,同时在表演中加入移风易俗内容,让文明乡风得以传承。

    观念一变天地宽。戴安君称,如今,灵璧县众多贫困群众在行动上紧跟扶贫政策,努力自主创业,争取自主发展。据了解,近年来,灵璧县全县73个贫困村目前全部出列,整体退出贫困县序列,累计脱贫30049户9644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1%。(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