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振兴风采 > 榜样力量

    邱宏瀛:扎根僻壤为乡亲

    发布日期:2020-10-15 10:35 来源: 江淮杂志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萧县青龙镇路口村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三市交界,是全县87个贫困村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7户1034人,该村基础设施差,村集体负债累累、贫困户脱贫增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三年来,在宿州市城管局选派第一书记邱宏瀛的全力推动和精准帮扶下,村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基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风民俗日益向好,极大地激活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和增收潜力。


    付真情办实事——不忘初心的“老园丁”

    2017年4月,有着10年宿州市园林局局长履历的邱宏瀛接到组织下派扶贫的命令。临行前,亲戚朋友劝道:“驻村一去就3年,你这50岁的老同志瞎折腾啥?”面对大家的好心劝说,邱宏瀛不做回答但眼前浮现出22年前他下派至宿州市解集乡任科技副乡长,和村民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他深知,扶贫是硬仗,自己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热土,不是寻找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而是肩负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书记”意味着“第一责任”,如何让基层干部信服,让群众接纳成为摆在邱宏瀛面前的首要难题。在初来乍到的走访中,很多村民不理解,直接把他拒之门外,村民刘法洲的质疑更直接:“以后在村里无聊可以来找我聊天,要说来扶贫,你头发比我还白,能帮大家干个啥?”这样的经历让他深有感触:没有困难,组织派你去干啥?可不能被老百姓指着脊梁骨说你是来混日子的。

    谋定而后动。针对村情民情,邱宏瀛来了“三板斧”。第一板斧,砍向系统内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一个多月时间,走访接待300多人次,召开精准扶贫、精准退出群众评议会,最终清退81户,纳入23户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实现“卡外无贫困”,公平公正。第二板斧,砍向村“两委”干部,带头揭短亮丑,列出问题20余项,建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班子凝聚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第三板斧,砍向“陈规陋俗”,把群众“请进来”,敞开大门办实事;让干部“走出去”,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提升工作能力,推动政策落实。

    联系县残联为全村32名残障人士、贫困残疾户集中登记办理残疾证。

    建造70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

    一桩桩一件件的真心实事,村民看在眼里,赞在口里。半年时间里,路口村党支部通过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知识培训、农技指导、政策解读、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等10余项服务,实行多元化帮扶,一站式服务,为群众解决疑难杂症40余件。因病致贫的刘法洲,在大家的帮助下,全家顺利享受到国家健康帮扶政策,激动地说道:“咱们的干部又回来了。”

    在“三板斧”治理下,老百姓的心气顺了,村干部的作风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上来了,基层的工作局面打开了。老邱深刻体会到:群众是朴实的,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百姓怎能不把你放心上?

    开对“方子”蹚出“路子”——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贫困群众要脱贫,村集体经济要增收,根本还是要靠产业。从驻村伊始,邱宏瀛就在思考,如何从产业发展上打开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跟千变万化的市场博弈和对接,利用村蔬菜种植传统,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基地。”在村产业发展项目会上,他提出这个观点。

    “之前种菜都是土法子,自己吃没问题,发展精品菜,缺技术。”

    “搞农业靠天吃饭,万一亏了钱,土地又流转给你们,到时日子怎么过?”

    种植大户刘志强和贫困户徐贵兰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心里的顾虑。邱宏瀛苦苦思索着,守着几百亩的产业基础,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做大做强。

    在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他在村委会议上正式提出聚焦现代农业,打造路口村现代化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议。他提出整体规划现有产业底子,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同时,引进冷库、加工车间等扶贫项目,完善深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场的镇村领导听了很认同,一致认为这找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抓住了“户脱贫、村出列”的关键。

    目标一旦明确,立即付诸行动。邱宏瀛带领镇村干部和种植户来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让大家亲眼看、亲耳听、亲自算,自己查找产业和收入差距。回到村里他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一起从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掰着手指给贫困户算着“脱贫账”,终于顺利流转了项目发展所需要60亩土地,建成高标准“冬暖式”大棚9座,吸引12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抱团发展。

    “村有脱贫产业、业有带动主体、户有增收项目。”邱宏瀛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去实践,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筹建村集体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推动建立“公司服务、园区带动、贫困户参与、村民分红”的市场化扶贫机制。其中,2018年园区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10万元收入,带动15户贫困群众务工增收,全村106户贫困群众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中受益,顺利实现村出列。

    产业基地的发展,提振了大伙的信心。2019年继续流转土地50亩,建设12座大棚,注册了“关路口”商标,走上了农业品牌化的发展路子。谈到基地的收入,邱宏瀛如数家珍:“辣椒、花菜、豆角、芹菜,每个棚一年4茬菜,仅21个棚就为集体经济带来20万收益。在利益分配上,村集体留40%用于公共事业支出,剩余的60%全部在贫困户之间分红。

    放眼未来振兴乡村 ——美丽沃土上的“耕耘者”

    “乡村之美,既美在生态,更胜在民风。脱贫不只是群众物质上富裕,精神脱贫也要跟得上,把村民的精气神提起来,让群众的幸福感爆棚。”谈到脱贫之后怎么办,邱宏瀛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深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党组织的牵头揽总。利用开展“争创星级党员党组织”活动契机,邱宏瀛带头捐款、协调资金,全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那段时期,路口村全体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动用推土机、挖掘机,花了近40天的时间,把村沟塘周边垃圾900余吨一扫而空。如今,村里摆上了垃圾桶,配备了垃圾车,招聘了保洁员。村民们笑着说,过去是“走路一身土”,如今是“走路一阵风”。

    “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作为市直单位下派的副处级干部,邱宏瀛非常重视发挥发挥选派单位和自身优势。三年里,协调选派单位落实资金50万元捐建村文化广场景观建设项目。利用自身优势,多次联系协调县交通部门,硬化道路5840米;投资55万,建设10座公厕,填补了村里没有公厕和健身器材的空白,落实资金12万建造垃圾中转站一座,对村级标准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财政“一事一议”项目投资31.8万元,新增138盏路灯照亮了乡村,也照出了村民久违的笑容。

    随着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路口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深入推进。他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点燃”村民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建设党建体验馆,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文明素养。

    努力有目共睹,付出就会有收获。截至2019年底,路口集体经济从负债近10万元达到了2019年的26万元,贫困发生率也降到0.26%。如今的路口村从昔日有名的“贫困死角”华丽变身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萧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村里的大会小会上,邱宏瀛总是和新一任村“两委”班子说:“新时期乡村振兴,乡村干部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出发?我们是农民,我们从土地出发,我们对农民和土地的挚爱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