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振兴风采 > 时代楷模

    爱这个地方 不需要理由

    ——记安徽宿州城市管理局驻萧县路口村工作队长邱宏瀛

    发布日期:2019-07-09 09:40 来源: 中国扶贫2019年第13期编辑:王磊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村里下午要召开工作队的考评会,问俺有没有时间参加。邱书记是咱们的自家人,再忙都要来参加这个会。”村民郭淑英早早吃了午饭,赶到村部,聊起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她竖起了大拇指。郭淑英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青龙镇路口村的村民,谈起宿州市城管局在路口村的扶贫工作,她是直接的见证者。

          全村贫困户337户1034人,贫困发生率18.3%,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为了精准帮扶,宿州市城管局把眼睛“盯”上了这里,选派优秀干部邱宏瀛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村里的产业得到发展,党建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移风易俗和脱贫致富的气息也在村里盛行。在邱宏瀛的带动下,2018年,全村顺利摘帽了!

           回归初心——用脚步赢得民心

           1995年,时年28岁的邱宏瀛作为当时宿州市园林局最年轻的工程师,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怀揣着组织上的期望,带着一身的技术和本领,到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任科技副乡长,带领村民走上一条农业发展、科技兴农的道路。22年后,已经50岁的他重新回到路口村,他深知,又回到这片他熟悉的热土,不是为了寻找那段激情澎湃的青年岁月时的记忆,而是肩负着带领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使命。“又回来了,那就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干点事。”临行前邱宏瀛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刚一进路口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塘,常年未清理,尽是垃圾、枯枝。这是他来到村里后的第一印象。

    到村的第二天,邱宏瀛召开了第一次村“两委”班子会议。看着摆在桌上的全村贫困户精准调查信息表,青年时期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诉他,要干好农村的事,就得成为“农村的人”。

          于是,邱宏瀛冒着烈日,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每一户村民家,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全村那条6公里的小路,他走了几十个来回。

           2018年3月,邱宏瀛(右一)在贫困户杨玉玲家向老夫妇宣传政策,倾听他们心声

          通过调查摸底,邱宏瀛发现之前登记的精准调查信息表,有些不“精准”。利用县里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的契机,他组织驻村工作队、村干部重新学习业务知识,讲解识别贫困户的方法和程序,根据调查来的真实数据,召开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群众评议会,最终清退81户,纳入23户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

           这件事在村“两委”和群众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村干部打消了之前的顾虑,他们觉得这个爱和他们一起吃“大锅菜”的人是个靠得住的好书记。看到公示名单后的村民也相信这个能和他们坐在一条凳子上“唠家常”的干部是个能为大家干实事的好干部。

          就这样,邱宏瀛掌握了路口村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理清了帮扶工作的思路,也拉近了他和大家伙的距离,不知不觉中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从原来的“邱书记”“邱局长”变成了“老邱哥”。

            固本强基——凝心聚力惠民生

         “第一书记”就意味着“第一责任”,而这个“第一责任”首要便是建强基层组织,为村里打造一个讲规矩、守纪律、战斗力强的“两委”班子。

           通过调查,邱宏瀛发现少数干部对路口村发展思路不清晰,战斗力不强,纪律意识差,干群关系很紧张。邱宏瀛意识到,抓好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是当务之急。

            邱宏瀛从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入手,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他按照组织程序,吸纳作风好、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在每月的党员大会上,向大家通报近期工作和下步工作计划,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商议村事村务,形成村“两委”议事办事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协调帮扶单位,选派工作能力优、责任心强的干部驻村,把工作队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2019年3月2日邱宏瀛和村“两委”干部研究决策蔬菜园区二期建设项目

           有一件事让邱宏瀛记忆深刻。村西头的徐贵侠,因为家庭变故,表示要申请贫困户,经过群众评议未能成为贫困户。情急之下,她拨通了“市长热线”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后期的走访中,邱宏瀛发现徐贵侠的房子出现裂纹,随即对照危房标准,为她家实施危房改造,并帮助她重操旧业,经营烤红薯生意。经过大家伙的耐心劝慰和真心帮扶,徐贵侠迈过了心里那道“坎”,少了愁苦,多了笑容。

           2018年5月30日,就着徐贵侠思想前后的变化,邱宏瀛为大家讲授了一堂主题为《“不讲理的人”却又“很讲理”》的党课,结合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着力打造“升级版”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时,他还组织召开党群大会,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民主讨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

           在这次党课的感召下,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掀起了“服务”热潮,建立党员服务平台。联系县残联,为全村符合条件的32名残疾人现场登记办理残疾证;联系医疗部门,集中开展义诊活动;动员社会企业捐款30余万元,购买图书1000余册,参与教育扶贫行动,为贫困学子、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短短半年之内,党员服务平台为群众解决疑难杂症150 余件,这让村里的父老乡亲很感动,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干部,是咱们的自家人。”

          渐渐地,路口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去年7月,在社会监督、群众评议下,路口村顺利完成“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成为全镇6个行政村中唯一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庄,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转变思路——定位现代农业铺就致富路

          贫困群众要脱贫,村集体经济要增收,根本还要靠产业。从驻村伊始,邱宏瀛就在思考,如何从产业发展上打开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我们有种植大棚蔬菜的基础,利用已有产业基础,靠农业技术和专业设施,打造产业基地,发展品牌精品菜,才能有出路。”在村产业发展项目会上,他提出这个观点。

         “之前种菜都是土法子,自己吃没问题,发展精品菜,缺技术。”

        “搞农业要靠天吃饭,万一亏了钱,俺家土地又流转给你们,到时日子怎么过?”

           贫困户徐贵兰和种植大户刘志强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心里的顾虑。邱宏瀛苦苦思索着,守着几百亩的产业基础,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做大做强。

          在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邱宏瀛在村委会会议上正式提出聚焦现代农业,打造路口村现代化果蔬基地项目的建议。他提出整体规划现有产业底子,组织成立了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构建“公司服务、贫困户参与、园区带动”的市场化扶贫格局。同时,注册本土化品牌,引进冷库、加工车间等扶贫项目,完善深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家听了很高兴,一致认为这找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抓住了“户脱贫、村出列”的关键。

          看到大家认同后,邱宏瀛和村书记刘四军到镇政府、县扶贫局、县农委等部门汇报项目实施计划,进行政策咨询。那段时间,他们从土地流转、务工、分红,一遍遍给贫困户算 “ 脱贫账”。终于,村里17个贫困户答应流转出土地筹建基地。

          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土地的问题,种什么、谁来种等问题接踵而来。经过反复论证,邱宏瀛同村“两委”干部确立了“1(辣椒制种)+ 1(西瓜制种)+ X(生态反季节蔬菜)”的多元化产品模式。分别建有育苗棚、新品种试验棚、生态种植棚,以竞拍的方式租赁给大户。与此同时,为解决销售问题,邱宏瀛利用村庄与周边城市的地理优势,与10公里外的淮北市的农产品市场、蔬菜超市、加工大户等签订协议,让村里的“菜棚子”定向对接城里的“菜篮子”。

          目前,路口村蔬菜园区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建成高质量“冬暖式”大棚16座,经过年底的一茬反季节青芹种植,给村集体经济带来9万元的收入,实现带动贫困群众90余名,为他们脱贫后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邱宏瀛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2018年底,经过安徽省扶贫办年终考评验收,路口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337户1034人减少到如今的34户56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1.01%。

           在邱宏瀛驻村的第一天,他在工作日志本的封面写下了“在村干什么?离村留什么?”他希望有一天这个皖北偏远地区的穷乡村能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平台、立得住的主导产业、不返贫的精准成效和带不走的工作队伍。回首驻村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更像一颗埋下希望的种子,扎根僻壤,悉心耕耘,静待收获时节,期待每一位贫困群众的笑颜……(王磊)

    文章转载自《中国扶贫》201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