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振兴风采 > 振兴标兵

    泗县:双残夫妻“烙”出来的幸福路

    发布日期:2020-04-23 11:44 来源: 中安在线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近日,走进泗县山头镇骆庙村贫困户陈光苏的农家小院,麦香和发酵的香味扑面而来。厨房内,陈光苏利落地割下一块面团,放置到案板上、擀匀称、刷油、下锅,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旁的妻子,熟练地将摊好的大饼装袋,笑呵呵地送走了等候大饼开饭的乡亲。


    “谁能想象,四十多年没有干过家务活的男人能练出这个手艺!”借着齐膝高的四角板凳,妻子袁凤玲将身体撑了起来,她的上半身无法直立,左腿严重萎缩、无力地耷拉着,右脚也有明显地变形。袁凤玲直言大家口中的“身残志坚、勤劳能干”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今年49岁的陈光苏,在家中排行老小,加上身体残疾,年轻时基本没有干过什么活。二老相继因病去世后,生活压力让这对残疾夫妇一下子慌了神。“家里一共4口人,丈夫耳不能听、嘴不能说,我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双腿残疾,两个孩子还小,一家人生活靠着种几亩地,远远不够。”

    “那时候,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就只有几十元,除了生活必需品要花钱买,其他的能从地里摘就从地里摘。”袁凤玲向笔者讲述那段经历,言语间满满的无奈,“大人苦点咬咬牙就熬过去了,但不能耽误孩子正常上学啊。”

    2015年,陈光苏一家成为骆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袁凤玲说:“有了各项政策补贴,日子好过很多,政府帮建新房、上学免学费,但过日子的人家凡事都靠着大家帮衬,心里总是有些别扭。”

    机缘巧合之下,袁凤玲得知在隔壁乡镇做大饼生意的准备转行,她灵机一动,当即决定带着丈夫试一试。

    “不怕你们笑话,我俩都不会蒸饼,平日里也都是买饼吃。第一次和面,手在面里拿不出来,光苏急得直跳脚!”袁凤玲略带尴尬地说,为此,二人多次到发面饼制作厂,各流程学习了个遍,一个月后才正式出师。“第一天卖了10张饼,看着那30块钱,我俩从心底里觉得光亮,总算找到出路了!”

    小生意也要投资,两人利用残疾人补贴金精打细算地购置设备,十袋面粉、一方案板、一个电子称、一辆电动车,小小“制作车间”很快投产。丈夫做饼,袁凤玲骑着电动车到周边乡镇、集市贩卖,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孩子上学后,我们的全部心思就都花在烙饼上了,前些日子又添置了几台电饼铛。大饼每张3块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80多张,去年一年赚了两万多块钱。”袁凤玲自豪地对笔者算起收入账,“见着钱了,光苏干活更加卖力,不要别人讲,天天吃完饭碗一放就去捣鼓面。”

    “扶贫先扶志,在我们看来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双残夫妻都能这么有干劲,让我们帮扶干部很受鼓舞。”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陆家军说,“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性地给予该户更务实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申请创业基金和各项奖补,更好地帮助他俩实现增收致富。”(杨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