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制种是安徽萧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特色致富产业。2008年长沙“世界辣椒产业博览会”上,萧县被授予“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2017年,萧县被原农业部确定为区域良种繁育基地,这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县(市)。2018年,萧县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区域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县各种业企业获农业农村部辣椒登记证书126个,获新品种保护6个。
萧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位置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气候资源较为优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优越的气候条件保障了辣椒制种顺利,同时,制种基地地势平坦,灌溉、排水沟渠良好,土壤多为砂土、淤土和两合土,土壤肥力较好,辣椒制种产量高。萧县拥有各类辣椒研究所、中心及制种企业20多家,研制辣椒品种200多个,注册品牌100多个,年产优质辣椒种子35万余公斤,供种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依靠历史的积淀自然形成了辣椒制种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产业化经营
精细化种植带来高效益
眼下,辣椒制种正处于准备期。记者来到祖楼镇刘其村安徽华强种业的育秧大棚探访,看到一排排钵盆里的辣椒刚刚出苗,500亩的制种大棚正在晾晒消毒,不远处工人们正在扎棚、整地。技术员穆世林介绍说,这是今年扩建的制种科研示范基地,一共流转了40亩地,准备新建27个大棚进行新产品展示。等到3月中旬就要将简易棚里的辣椒苗移栽到大棚里,每年5月开始授粉,6月初基本授粉结束,8月上旬开始收获种子,完成纯度检验后种子上市销售。
“我就是本地的农民,从事种辣椒这个行业已经20多年了,负责公司所有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穆世林说,辣椒制种面积虽然不大,但效益非常可观。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保证农民每亩产值收入不低于1万元,种得好的亩均效益达到2万元。他不仅担任着公司的技术顾问,自己家里还种植了10亩辣椒,从育苗、移栽、授粉、阶段性管理、采摘到脱皮选籽,辣椒制种的整套技术流程全都精通。
不过,辣椒制种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授粉季,需要在高温的大棚里长时间低头精细化作业。每年这个时间段需要大量劳动力,穆世林都要提前到外乡镇组织熟练农民,每天车接车送。想育出抗病性好的、受市场欢迎的辣椒品种也需要不断地杂交组合,一个好品种可能需要无数次的试验,没有五六年时间都挑选不出来。每到辣椒展示季,数百个品种、色泽莹润的辣椒“争奇斗艳”。全国各地的种子批发商都会集中到此,根据辣椒的色泽、品味签下不同品种的订单。
科技助力
精准筛选新品种
萧县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负责人陈健介绍说,当地辣椒的育种主要是通过杂交进行。萧县几十家辣椒制种企业,每家都有自己的试验田,每年都有自主研发的辣椒新品推向市场。据统计,萧县全县每年在地栽培的辣椒杂交组合有1000多种,不过最终推向市场的新品只有四五十种。从上千个试验组合中,挑选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选种的工作非常重要。
科研专家带着专业的仪器来到田间地头,不仅是测辣椒的大小、产量,还有关于辣椒的色素含量、维生素含量等指标都可以进行现场测定。回到实验室里,他们提取辣椒汁液,然后通过专业仪器给出一个非常精准的国际通用的辣度标准,为选种提供精准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辣椒的育种进程大大缩短。过去辣椒要在地里种植六代,需要三年的时间才可以产生一个新品种,现在有了实验室的帮助,育种工作在一年半左右就可以实现新品诞生。不仅如此,科研工作者还在想尽办法能够让辣椒种植包括杂交育种更省事更省力。他们通过推广三系制种的方式,让最费时费力的人工授粉环节变得高效,例如以往一亩地大概需要7个工人干一天才能完成,现在一亩地两三个工人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人工授粉工作,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种子的质量也会更高,纯度也更好。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将产业做大做强。”祖楼镇副镇长纪珺吉告诉记者,作为萧县椒辣制种的核心产区,该镇正围绕产学研进行规划设计,要将科研院所引入当地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育种水平。辣椒除了鲜食外,还可以提取色素或者是开发辣椒营养物质的加工,延伸辣椒产业链。
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科技育种力求新突破